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人間百年筆陣】轉型社會中的品格教育(2012/04/12)

執筆人:趙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教授/博導)

今之論者談世局,很難忽略快速崛起的中國。筆者在大陸任教,得以親身觀察並參與彼岸人民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生活品質出現大幅改善,尤其公共設施——交通、電信、傳播、文教、娛樂、體育等的興建與發展已臻世界一流水平。漫步在上海浦東外灘、北京長安大街,乃至於杭州、無錫、南京、西安、大連、青島等二線城市市中心,恐怕無法再以輕蔑的態度來看待這個東方大國的新面貌!可是,一旦融入當地的生活圈子,就會發現庶民文化的內涵與素養,竟一如舊貫的粗鄙低下!簡單分析一下,應有兩個可能的來源:一是舊社會的餘毒未除,一是新時代的惡風又起。


先談舊問題 再看新危機

雖說改革開放有成,然而仍存在許多人性黑暗面的死角,譬如插隊、喧嘩、吵罵、吐痰、丟棄廢物、販賣贗品等源自舊時代的反社會化行為;在政府簽證櫃檯前、觀光景點售票處、交通車站入出口等地點面對民眾的執事人員,則普遍缺乏服務意識,遑論救民苦厄、解民於倒懸的熱誠了;反之,舊社會裡盛行的官僚作風依然橫行。此外,社會上瀰漫著形式主義,像是多數高鐵車站都設有出入月台的升降梯,但需用時卻經常發現正在「維修中」,試想,一座美侖美奐的車站大廳竟然無法讓老年或殘疾人士自由行動於其間,多麼令人扼腕!

今天的中國大陸由於財富的大量累積和分配不均,迸發了貧富差距、社會失序、價值錯亂等後遺症。新一波的純物質文明帶來了許多影響社會風氣的時潮,像嫌貧愛富、重利輕義等等。

近年來偶爾會受邀參加一些大陸官方或企業領導人的宴會,眼見主人大肆鋪張,極盡奢華,表現出一擲千金的豪邁,讓我在瞠目結舌之餘,頗感受之有愧。倘若國家富強、經濟起飛和人均提高的結果,換來的竟是奢侈浪費甚至貪汙腐敗,如何能稱之為進步?

回顧六、七十年代的台灣,也曾經歷過一段經濟起飛的社會陣痛。台灣錢淹腳目,政府官員時時以經濟成長、國民所得與外匯存底的數字來彰顯施政成績,卻任令社會沉淪,道德淪喪、價值混亂。其時擔任總統府資政的李國鼎先生曾不只一次地以台灣社會財富與文化失衡的危機深感自責。他繼而成立基金會,提倡「第六倫」,藉由發揚群我關係,來提升個人與他人以及與環境的美好關係。很顯然,台灣能夠在頓挫與亂局中一次次地浴火重生,自我反省與改革的動力扮演關鍵角色。


轉型社會中的文化傳承

最近,以「轉型社會中的文化傳承—台灣經驗談」為題在某論壇中發表拙見。筆者除了提醒大陸的父母平日應切實以身教、言教規範子女,也建議各級學校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認識。至於社會教育,有一道最方便的捷徑,就是加速社會開放的進程。衡諸世界各國,社會開放愈早,進步就愈快。中國大陸必須逐步打開封閉的門戶以推動改革,加速進步,例如,鼓勵人民出國觀光、留學或與國際學術界、文化界進行交流合作,以及撤除傳媒門檻屏障,容許訊息的自由流通等等,都可以大幅提升整體社會的文化水平。

此外,在一個轉型中的社會中,公民的良好品德也可以透過實際參與公益互助行動而養成。舉例來說,台灣的公益、社教、慈善、宗教以及其他類別的公民團體多達六千餘個,絕大多數由企業或私人捐助成立,平日推動會務所需人力泰半為義工。據統計,在台灣,每十八個人之中就有一名具義工身分。這些組織和義工對台灣社會的安定祥和、進步繁榮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若大陸各級領導人都願意就國家的軟實力培育轉向台灣的成功經驗虛心受教,進而提升社會文明,改善公民素養,或許就能替未來的兩岸關係找到一個平衡點,對落實雙方的和平發展、共存共榮寧非好事一樁?



取自2012/04/12《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586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