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邱立本(香港亞洲周刊總編輯)
香港的青春變得殘酷,失去了理想與熱情,代之而起的是失望與蒙混。這都因為這城市的痛苦指數,躍升到亞洲的高位。
最近亞洲的痛苦指數宣布,香港赫然高居第二,僅次於菲律賓,領先中國大陸和台灣,也成為香港人胸口的最痛。為什麼人均所得如此高的一座城市,卻離開快樂那麼遠,雖然經濟狀況比台海兩岸更好,但卻更不快樂。
這都因為不患寡而患不均。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平均只能賺到一萬塊港幣(約三萬七千塊台幣),但香港的房租過去兩年上升了起碼一兩倍,租一個獨立的公寓房子,約十二坪(四百多平方尺)的房子,起碼要五千塊港幣以上,等於是工資的一半。
這也是空前的情況。因為二、三十年前,一位香港本地的大學畢業生,可以說是天之驕子,房租往往只占收入的小部分,而工作了幾年,就可以開始分期付款買房子。但這樣的生涯規畫與生活方式,在過去幾年間,都成為了遙遠的記憶。
這其實也是全球的現象。社會的財富分配愈來愈不公平,年輕一代找工作愈來愈困難。西方社會的青年人失業率,上升到歷史的新高點,被視為「失業的一代」 。很多的年輕人只能黏著父母,成為「啃老族」。香港新生代的青春與熱情,被殘酷的經濟現實所消磨,就像面對玻璃窗的蚊子,看似前途光明,卻沒有出路。
這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反思。對於全球化的生產模式,導致了M型社會的出現,也使金融行業主宰了經濟的遊戲規則,以市場自由的名義,瓜分社會所創造的大半財富。
但更讓人憂慮的是物質世界的不公平,也導致精神世界的匱乏。香港不少年輕一代失去了對理想的追求,也失去了對精神家園的想像能力。他們沉迷於感官的刺激,在電子的虛擬世界中,虛耗了自己的青春。
更形而下的是香港年輕人不少喜歡說粗話,就好像港產片《志明與春嬌》的場景,看似是豪邁的表現,但骨子裡是一種發洩、一種對現狀的不滿,而只有在那些粗言穢語中,抒發被主流經濟邊緣化的怒氣。
因而香港的新任特首的要務,就是要為年輕一代找出路,要改變長期以來對地產霸權傾斜的政策。年輕一代不能再做玻璃窗上的蚊子,他們要穿越繁榮中的貧窮,要參與社會的變革過程,尋回他們的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
這也為香港未來幾年的政治改革埋下的變數。新生代要改變自己的經濟命運,就要先改變自己的政治命運,凝聚新一代的實力,在二○一七年的普選中,用自己的選票,來扭轉香港的命運,不要讓自己的殘酷青春,成為殘酷的政治宿命。
取自2012/04/18《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592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