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人間百年筆陣】德行,讓生命朗現光彩(2012/04/20)

執筆人: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世說新語》三卷分三十六篇,共一千一百三十餘則,是南朝宋人劉義慶(四○三~四四四年)及其文學集團所編撰,記錄了漢末到東晉的高士言行與名流談笑。該書文字清俊雋永、機趣橫生,是六朝志人小說的冠冕,也是研究六朝士流思想言行的珍貴文獻。其中有則「割席諫友」的故事更是騰傳後代,人人耳熟能詳,原文是: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六十一個字生動活潑地刻畫出管、華二人的形象,有人因此判定其優劣。其實,這僅是他們生命歷程的片斷,是無法以之來品評其整個人生的。值得玩味的是,《世說新語》首揭四科,包括:德行第一、言語第二、政事第三、文學第四(上卷),乃承孔門餘緒(見《論語‧先進》)。而這則故事安排於〈德行〉篇,在文本的詮釋上一般都以為是教人專心學習的故事,但我們認為還存在著更深層的訊息。

東漢靈帝時黨錮、外戚之禍連連不斷,許多知識清流常遭殺害,也引發不同人生價值與目標的探索。當時華歆、管寧與邴原三人遊學相善,時稱「一龍」(華為龍頭、管為龍腹、邴為龍尾,見《魏略》),可見他們是相知甚深的學友。

《世說新語》記錄華四則、管一則(俱見〈德行〉)、邴一則(見〈賞鑒〉)。對華的描述是「雍熙」、「識度」與「獨照」,而且成為其德行底蘊的不同映現,管僅與華並敘;邴則透過公孫度的觀點,說他:「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

就故事文本並斟酌《魏略》與《魏志》的記載,我們可以獲得較為完整的「敘述」。管寧是管仲的後代,生性恬靜,含德高蹈,常笑華歆、邴原有作官的心態。他家境貧困,卻一心向學,視黃金與瓦石無異,真是令人驚訝;而華歆雖動了心,放下鋤頭,把金子撿出來扔到一邊去,本性算不上是貪婪。至於達官顯貴路過的聲勢,管不動如山,端坐讀書;華則推開書本,出去看熱鬧。

從見金分心、聞乘軒旁鶩的動作,可以看出管、華兩人性情的不同。華歆在學習生涯很幸運遇到知己管寧割席棒喝他,讓他思索言外之意:一心向學,不要被名利分了心,才能有所成就。文本簡短,卻留給讀者許多想像的空間,例如:華歆有沒有生氣;兩人友情是否絕裂、交惡;華歆有沒有向管寧道歉……。

魏文帝時,華歆擔任司徒,黃初四年(二二三年),皇帝下詔徵求獨行君子,華歆主動推薦管寧;明帝即位,華歆轉任太尉,稱病辭退,並建議皇帝把太尉的位子派給管寧。這兩次推薦充分說明他敬佩管寧的德行與才學,毋寧也映襯了他的識度。質言之,他不但沒有記恨割席絕交的往事,反倒攝取諫友的正向意義,積極培養耐心定力,完成自我,從而兌現「學而優則仕」的人生夢想。

難能可貴的是,他主動推薦管寧「獨行君子」於先,又讓「太尉」之位以替代自己於後,這是何等的胸襟與器度!倘若華歆是位貪婪名利、不肯向學之徒,心裡恐怕早有懷恨的情結,忌才、妒賢、報復都來不及,還會連續舉薦管寧嗎?

這則故事簡淨精采,常能引發讀者多面向的聯想:或認為是教人專心學習的典訓;或欣賞管寧恬靜高蹈、率直諫友,而譏笑華歆的浮躁、見欲忘學;或以為管寧視黃金與瓦石無異,未免矯情,而華歆的好奇表現反而直爽、可愛。

孔門德行一科以顏淵、閔子騫為標竿人物,他們都是進德修業以完成自我的人格典範。《世說新語》遙契孔門,將管、華故事列入〈德行〉篇,編撰者的用心不可不謂深遠了。透過統整後的「敘述」,我們讀到也看到兩位學友的德行似乎為莽昧的生命點燈,讓人生朗現光彩。這一深層的訊息,或許是文本的言外之意。



取自2012/04/20《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5946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